成功案例

成功案例

b体育:中药材行业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建议之三——中药材产地加


来源:bsport体育 作者:bsport体育网页浏览:1次 时间: 2024-12-23 06:46:57

  《中药材行业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建议》系列文章之一《中药材专业市场正在加速衰落》2月18日发表,系列文章之二《中药材生产种植需规范提速》2月20日发表,阅读点击量合计3万以上,在文章后留言的有40多位专家同仁,由此可以看出药界同仁对中药材行业的厚爱与关注。今天与大家共同探讨的是中药产地加工方面的问题:中药材产地加工的困境与出路

  中药材加工是对药材的系统性技术处理。按照加工的目的和加工的流程的不同,依次可分为中药材产地加工(成品是中药材)、中药材炮制加工(成品是中药饮片)、中药材深加工(成品是中成药)三个部分。

  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指出:中药材采收和产地加工是影响中药材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的关键环节。但现实中的产地加工,却是中药材产业链条中的最薄弱的环节与瓶颈、其处境十分尴尬,并且严重制约着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因中草药采收后,绝大多数尚呈鲜品,药材内部含水量高,若不及时加工处理,很容易霉烂变质,其药用的有效成分亦随之分解散失,严重影响药材质量和疗效,除少数要求鲜用或保持原状外,大部分药材会在产地进行初加工。因此,按照一定或特殊的加工工艺、将药材在产地进行加工是必不可少的。加工后的药材,既能保证药材质量,同时可以防止霉烂,也便于贮藏和运输。另外,在初加工时按照药材和用药的需要,进行分级和其他技术处理,有利于药材的进一步加工炮制和充分发挥其药用功效,所以说产地加工是药材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在中药材产业链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的有:去除非药用部位和杂质;分离不同药用部位;改变药材质地;杀酶保苷;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产生新的活性成分;分成不同规格等级的干燥药材利于贮藏和运输等等。经过产地加工的中药材一般应达到形体完整、含水量适度、色泽好、香气散失少、不改变味道及不破坏有效成分等要求。

  根据中药材的性质和储运销售的要求,对中药材进行的产地加工方法有:清洗除杂、刮皮抽心、趁鲜切制、日晒烘干、分级划等、分类包装等,所得成品为中药材。

  国家药监局对产地初加工的定义是指:中药材药用部分采收后,经过拣选、清洗、切制或修整等适宜的加工。在《中国药典》中明确了64种允许产地初加工品种目录,否则就是违法生产饮片。该规定对初加工标准界定比较模糊,还有地方概念有待进一步厘清,不少问题有待破解,让其更加符合中药行业发展阶段和市场需求。

  从历史传承看,中药材特别是道地药材的产地初加工,历史文化极为悠久。笔者走过全国30个省的道地药材产地,见过太多的产地加工,真的不敢面对。缺少一定程度上的门槛,造成产地加工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如规模小设备单一、没技术胡乱加工、卫生差条件简陋、标准缺失等情况。

  大部分中药材是农副产品,目前国家针对产地加工的文件较少、标准规范较缺、研究人员与协会组织也不多。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目前大部分中药材归于农副产品管理,对一些加工需要耗时费工、加工原理不清晰的药材,农民因追求经济效益往往不按规范来加工与处理。

  大部分中药材在产地是农副产品,加工成饮片是药材,多个部委在管理,但因监管主体不明确而使得监管难实施。比如甘草加工后是饮片、砍片还是片状原药材,谁来判定又怎么判定?对于分布城乡的隐形地下饮片加工生产,参与者众多,基本是农民,社会和主管部门监管难以触及,产地加工的监管属于模糊地带与监管盲区。

  按规定中药饮片必须是在GMP认证的工厂中加工才合法,但现实却是有证和部分无证的均在加工,部分加工商打着产地初加工的名号,实则进行饮片加工。无证加工在中药材专业市场存在,在广大产区也存在,他们没有GMP认证,没有生产许可证,也不纳税,生产总值也没有统计到GDP之中,是真正的地下“潜龙”经济。他们的加工成本低,但总体生产规模在中药饮片的生产供给中占比不小,成了部分正规饮片生产企业的“前处理车间”或生产商。就以某几个药都为例,当地都有规模化的GMP认证饮片厂500家左右,而家庭作坊或合伙制的小饮片加工商则数以万计,他们大多散落在城乡结合部的一个个村庄,并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了“黄芩村”、“沙参村”、“射干村”、“白芍村”、“桔梗村”等。

  安国齐村,位于安国北15里,以加工交易甘草而知名,年加工的甘草饮片近万吨,支撑着全国的甘草饮片加工市场。在个别加工户的院子里、拖拉机上、棚子下面,都堆放着甘草,有红皮的也有黄皮的,粗细不等、长短不一。市场需要的所有规格等级,他们都能加工保证供货。村里人分工合作,采购的跑遍全国,甚至产甘草的邻国,推销的跑各大市场卖饮片,时间越长名气越大,生意火爆。这一家一户,分个看并不大也不显眼,他们合作起来却是规模非常大的巨龙,这就是典型的饮片加工专业村。

  随着改革开放后中药材市场的诞生,家庭和合伙的小饮片加工企业也伴随着产生。九十年代中药学习西药,定性饮片加工必须GMP认证,无证为非法生产。这样有资本实力的认证了,而部分加工户没有这个实力,拿不下GMP证书,于是大饮片厂诞生了、升级了,而小加工户不能再切片,按说小加工户会消失转行,会把市场份额恭手让给有证的企业,这也是当初规范中药饮片生产的初衷,但现实却是部分小加工户仍然是“该切的切、该卖的卖”,变成一条条潜龙,如此就有了隐形的中药材饮片加工链条,并成为饮片生产前端的一个支撑。

  不合规的小加工户上不了台面,没有正规出货渠道,但小有小的优势,简单的机械切制饮片,甚至劳动力不计入成本,费用少、成本低、效率高,对市场反映灵活。大厂有大厂的难处,他们的厂房设备、正规库房烘干房、化验捡测设备、仪器成本,加上组织机构和层层人员的生产流程,费用大、成本高、效益低,却拥有合规的终端销售权。就这样,部分原本狭路相逢的竞争对手,在市场的选择下,各自发挥各自的优势,放弃劣势,变成产业链条上的合作伙伴。部分大厂放弃加工,直接收购小户饮片;部分小户只专注加工,放弃终端销售权,把加工的饮片卖给大厂;大厂专注质检,有证卖货;小户专注药材加工饮片,谁都没有吃掉谁。就这样的进一步分工、一分为二,让国内的饮片生产暂时保持相对的平衡。

  当前有一个现实是,部分中药饮片厂只生产几种或几十种饮片,沦落为了农民加工饮片的分包装商,他们的大多数饮片加工机械成为摆设,产地加工后到饮片厂换个包装。现在若完全按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标准严格检查,我国的一些饮片厂整体合格情况堪忧。

  产地加工是道地药材道地性形成的重要因素,并且直接影响道地药材体系的形成。加工环节如果出现问题,将严重影响药材质量和疗效,后期流通、检测环节再规范,也难从根本上弥补与解决其质量问题。

  笔者认为多数中药饮片趁鲜加工,质量普遍是要优于后期浸泡软化再加工的,如甘草、黄芪、泽泻、川芎等药材,晒干后拉到饮片厂再加工时,必须经过长时间水润甚至浸泡才能切得动,必然导致有效成分流失。

  目前在我国,中药材主产区多数处于偏远农村,劳力成本低廉,远比在城市用工合算得多,在产地初加工可大幅降低劳力成本,同时还能为广大贫困地区创造就业,增加收入。

  中药材在产地进行修整筛选和切制加工,再进入流通环节,显然要比原药材直接流通高效实惠,否则既是大大增加物流成本,又为城市制造大量工业垃圾。

  中药是有灵魂、有内涵、有文化传承的健康产品。“槟榔切108片、马钱子切206片”的精湛技艺,工业生产线上难以呈现。用现代化的工业加工粗暴的将传统饮片切制工艺逼向穷途末路,也不利于部分非物质文化的传承。

  笔者认为质量关必须从源头开始,从各个细节入手,产地加工厂必须与道地产地的多个农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合作,逐渐实现订单种植与订单加工,力争做到“十个统一”:统一种子基源与产地道地;统一土壤监测与使用有机肥;统一种植枝术与田间管理;统一管控生长年限与采收时间;统一采挖枝术与保鲜运输;统一产地加工标准与包装标签;统一质量检测与储存养护;统一流通标准与交易代码;统一物流配送与全程监控;统一溯源编码实现全程可追溯,从而保证药材质量可管可控、安全放心、优质优价。

  产地加工机械化与新技术的应用,长期没跟上时代发展,比行业明显落后,随着种植基地和连片种植的不断形成与扩大,新机械、新技术将被越来越重视,如东北、内蒙、甘肃等地的机械化作业程度越来越高。产地加工设备近年发展迅猛,清洗、分拣、烘干、脱皮、筛选、装卸、搬运等机械设备型号齐全,尤其是节能环保、轻便简洁的设备越来越受欢迎。

  笔者认应该成立国家级的中药材道地产地加工协会与专家团队,专家团队带课题深入产地,认真研究药材自身的持殊性与适宜的加工方式方法与加工标准,并开发配备适宜的专用加工设备,制定出实用的加工工艺与做业流程,加上标准化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