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体育:一人一室一葫芦——记太原市工艺美术大师原江和他的葫
来源:bsport体育
作者:bsport体育网页浏览:1次 时间: 2024-12-23 07:01:10
如果不是有人带领,很难找到原江的“草艺堂”工作室,老旧的工厂宿舍不失幽静,比起市区的喧闹,这里多了几分人间烟火气。
原江,55岁,军工企业退休工人,太原市工艺美术大师,草艺堂葫芦工作室创始人,醉情于葫芦上“做文章”30年,从起初的烙画,到刻画,到唐卡画,再到现在集烙画、雕刻、压花等诸多工艺技法于一体的“彩刻”葫芦画。用他自己的话说,葫芦是他生活的全部。
上世纪80年代末,原江被招工到江阳化工厂上班,在那个“工人老大哥”的年代,这是一份好工作。从小喜欢绘画的他,一有时间就进入自己的绘画世界,母亲不知道骂过多少次:“不好好学习,画画能当饭吃?”最后,原江还真就把绘画做成了“饭碗”。
偶然一次接触到葫芦彩绘后他便痴迷了,用他的话说,这就是冥冥中要做的事情。为了让自己扎实功底,原江在家人的反对中依然选择停薪留职,去上了美术培训班。
原江清楚记得,第一次葫芦彩绘作品被认可是在南宫古玩市场,大概1997年,原江把几个工艺简单的作品摆在南宫地摊试水,“没想到不到10分钟,带来的四五个葫芦就被抢购一空,而且价格远超心理预期,平均每个达到50元。”原江回忆道。
这更加坚定了原江在葫芦上精耕细作的决心。为节约成本,原江在向阳店村里租了一亩地,没有握过锄头的他,第一次挂果就赶上了一场冰雹,葫芦被打得七零八落,东倒西歪。原江披上雨衣,蹬上雨靴,冲进雨水中,搭扶卧在雨水里的葫芦秧……
原江的工作室叫草艺堂,在这个老式的职工宿舍里,除了吃饭睡觉的生活必需品外,都和葫芦相关,房顶上挂着原葫芦,形状各异;博古架上摆着成品葫芦,图案栩栩如生;工作台上放着正在创作的葫芦,此外便是一套套的工具和各色颜料。
谈起工作室名称,原江解释道:“葫芦天生灵秀,气场端伟,具有吉祥纳福之寓意,自古就是案头清供手中雅玩之物。草艺堂秉承天人合一的理念,以天然葫芦为载体,以传统文化为素材,以精益求精发愤图强的精神弘扬葫芦文化。”
“天然生长的东西,形态各异,无法随世人的心意而随意改变,做为匠人所要做的就是利用这种天然的气息,将彩绘画面与葫芦本身融为一体。工艺可以赋予葫芦更多的文化价值,一把葫芦上刻上精美的画片或者文字无形之中就赋予了葫芦文化内涵,在日常的把玩当中既可以欣赏葫芦的美感又可以品味画面和文字带给你的心灵感应。”原江对工艺葫芦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就是在这间“斗室”里,原江几十年如一日,和葫芦为伴,和葫芦为友,用手中的刻刀、磨头、颜料,创作出一个五彩斑斓、艺术感浓郁的文玩葫芦世界。
“彩刻”是原江的自命名,葫芦画上,除了烙、刻,再对一些部位用工笔画的传统工艺手法三矾九染上色。“就是为了能达到长久不褪色的效果。像宋代的工笔画一样,能保存几百年。”
原江拿起一件得意作品多宝天王香薰介绍制作工艺和特点。这件作品融入了雕刻、烙画、压花三种技法,底座加上插香嵌口,顶部打几个眼,便是一个香熏炉,既有文玩的雅致内涵,又有实用价值。
“一件作品大概分三个步骤,第一步,‘引’,先用铅笔在葫芦上打底稿。初稿定了后,用特制刻刀刺破表皮,镌刻表皮,点、挑、划、拉、刺、勾……刻出线条;接着,做烙画部位,最开始就是用电工的烙铁或铁丝烧红了做的,不好把控。现在都有专门的工具,像笔一样灵巧;最后一步上彩,也是最耗费时间的工序。首先要自己调制颜色,为达到温润和灵动的效果,每次必须用薄薄的颜色反复渲染。特别是人物的脸部,要反复渲染才能浑厚有立体感。而且,一遍干透后,才能敷第二遍颜色。创作流程完全依据工笔画的制作形式。虽不像纸上工笔画,要多次上矾,但葫芦上色之前要刮白、去除葫芦薄薄的表皮,也是个细致活。”原江简要介绍了制作工序。
原江认为,一件好作品的关键在于葫芦皮的质量,葫芦硬不硬第一要看皮质。皮质代表了葫芦的密度和细度,抛开器型不说,一个皮质过硬的葫芦是后期出彩的关键。
原江的作品类型繁杂,涵盖了儒道释,既有藏传佛教系列,又有寓意吉祥的民间传说,还有禅意十足的小品。其作品先后获得中国第一届葫芦文化节金奖,首届“小香山杯”中国当代烙画、葫芦精品展银奖,聊城第七届、第九届葫芦文化艺术节银奖,51届全国工艺品交易会创新产品优秀奖等等一系列荣誉。
原江的目标是把自己的葫芦画做成“能代表中华文化的一张小名片”。本报记者章大军/文 章大军 杨鹏飞/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