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年来的“中华文化走出去”热潮中,小小的葫芦走出了国门,跨越了万水千山,讲述着来自中国的葫芦故事,传播着独具魅力的中华传统文化,成就了一段段不同国度民间友好往来的佳话,成为新时代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增进中外人文交流的使者。诚如斯言:“葫芦吉祥,文明共享。践行使命,榜样担当。交流互鉴,共筑梦想。和合求同,同谱华章”。践行者、担当者、追梦者,正是葫芦画派创始人、《葫芦文化丛书》总主编扈鲁。
在扈鲁眼里,葫芦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植物,而是承载着一种文化使命——“习总2013年视察曲阜,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重要讲话,我们倍感振奋。作为孔子家乡大学的一名学者,有志于以葫芦文化研究为主攻方向,向海内外讲好中国葫芦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多年来,扈鲁一直走在传播弘扬葫芦文化的第一线,通过“最葫芦·葫芦文化丝路行”,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声音传至。
走进美洲,在加拿大新布伦瑞克省孔子学院,扈鲁作了关于“葫芦文化与儒家文化”的主题演讲。他从《论语》中“箪食瓢饮”的典故谈起,告诉孔子学院的学生虽然今天的生活早已不像颜回时代那样匮乏,但精神生活也同样不能匮乏,只要大家“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敏而好学”,就一定能够学好汉语、学好中国文化。他还以《论语·阳货》中的“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这句话,勉励学生既要学有所成,也要对社会有所贡献——“我难道是个苦葫芦吗?怎么能够只挂在那里而不让食用呢?”。在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美国葫芦协会副会长雷蒙德柯南高度评价了美中葫芦文化交流活动,对扈鲁在推动葫芦文化全球化所做的贡献表示由衷的敬佩和感谢。
在马尔代夫,扈鲁举办了葫芦主题的中国传统花鸟画展览,并向当地赠送了中华书局出版的《葫芦文化丛书》,向当地民众和艺术家们介绍了葫芦在中华文明传承过程中的物质形态应用及演变,同时介绍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赋予的文化属性以及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流传的民间神话传说……为期八天的葫芦文化展览,取得了成功,在马尔代夫引起了一股“葫芦文化热”。
走进白俄罗斯,“葫芦文化丝路行”在费拉莫尼国家大剧院隆重举行,俄罗斯国家首席交响乐指挥、教授、欧亚国际人文院士瓦切斯拉夫·波洛诺夫斯基先生给予高度评价:“您以中国葫芦文化为依托,并将其做为世界性文化纽带之一的境界和举措,尤为值得我们赞赏!”短短几十个字,充分肯定了扈鲁在文化艺术领域为中国与白俄罗斯两国之间的友谊做出的贡献。
走进日本,全日本爱瓢会第39届全国大会隆重展出了扈鲁捐赠的二十幅葫芦画作,引起强烈反响,当地媒体称赞“中国学者扈鲁先生的葫芦题材花鸟画堪称一流,向人们展示了极具底蕴和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日本爱瓢会会长时田勉在受赠《葫芦文化丛书》时表示,“这部丛书填补了世界葫芦文化研究领域的空白,将帮助世界各国人们了解葫芦文化的厚重历史、博大精深”。
葫芦文化还走进了韩国、南亚、非洲、大洋洲等国家和地区,每到一处,前来参观的民众无不被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吸引,为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深深折服,《北欧国际新闻中心》《非洲时报》《亚太通讯社》《韩国新华报》等海外重磅媒体纷纷以“来自中国的扈鲁和葫芦文化”,给予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让葫芦文化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大使’”,这已成为融入扈鲁血液的使命和责任,“我以为,放眼全球,无论当今世界风云如何变化莫测,各地人民对和平安宁、包容、世界大同等基础幸福理念的追求向往,始终诚挚如初。由此观之,中国葫芦文化在世界范围还有深邃的传播空间,还有更广阔的舞台期待葫芦文化者大展身手!”
葫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平安吉祥、美好和谐,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中也有着相同的内涵,这使得葫芦在中外人文交流中具备了独特的价值。扈鲁曾在《光明日报》上撰文《一带一路与葫芦文化》,对此颇有见地:“不仅我国人民喜爱葫芦,‘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都对葫芦与葫芦文化有共同的情感基础……中国与其他各国在葫芦实体、葫芦工艺造型的爱好,以及葫芦文化内涵的审美习惯等各方面均存在共识,这种依附在葫芦载体上的文化“共通性”非常宝贵。以葫芦等传统文化作为切入点,加强民间交流,可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建立互信、开展合作奠定基础。”
葫芦虽小,却能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成为民间往来的见证。2008年5月27日,扈鲁到韩国考察。在韩国一个民俗村里,一间房前挂着几个葫芦,遗憾的是这些葫芦并不对外出售。见了葫芦就忘我的扈鲁一次次找到“葫芦”主人——一位白发老者,因为语言不通,扈鲁只好用夸张的肢体语言来表达想法,手脚并用着比划,一会儿脸上就沁出汗珠,惹得老人捧腹不已。韩国老人终于懂了!那一刻,扈鲁心头一热,突然领悟,小小葫芦让两个不同国度的人跨越了文化障碍,消除了彼此的陌生感。最终,他的真诚和坚持感动了老人,买到了在韩国农耕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葫芦器皿”一套。如今,它们静静地搁在葫芦文化博物馆里。这件事让扈鲁对葫芦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的感悟:“我更看重的是不同的葫芦身上所蕴含的民俗文化,通过世界各地的葫芦文化可以窥探到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所以收藏葫芦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是增进不同民族文化交流的一种途径。”
葫芦文化是中国的文化,同时也是世界的文化。世界不少国家和地区,都有着悠久的葫芦种植历史和多样的使用价值,有着广泛的民间基础。约翰鲍尔是加拿大新不伦瑞克省西河景小学的一名老师,他和他的父亲都是当地葫芦艺术作品的爱好者和制作者,他的妻子是新布伦瑞克省教育部的一名员工,在孔子学院与新布伦瑞克省关系的十周年特别庆祝活动中,约翰麦克劳林副部长向前来出席活动的扈鲁介绍了她。通过翻译,她解释了她与葫芦的特殊关系,她和葫芦借助手机来给对方展示葫芦艺术品的照片。一位是中国的大学教授,一位是加拿大的小学老师。虽然遥隔万里,却因为对葫芦的热爱,对葫芦艺术的执着而成为了朋友。
随着扈鲁研究传播葫芦文化声誉远播,不少国际友人还专程到中国拜访,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葫芦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Hamid Reza Karimi夫妇受邀到扈鲁家做客,边参观葫芦文化博物馆边听了中国葫芦文化的介绍,此前对于葫芦了解甚少的夫妇俩自此成了“葫芦文化迷”,表示“扈鲁改变了我们对于‘葫芦就是葫芦’的认识,从中更好地领悟中国文化的精髓。”美国马歇尔大学语言中心院长Stephanie女士到葫芦画社观看葫芦文化展演、参观葫芦文化博物馆之后,惊叹于如此丰富的葫芦艺术品收藏,激动地表示回国联系西弗吉尼亚州葫芦协会,促进以葫芦为纽带的中美文化交流。
目前,扈鲁的葫芦画社、葫芦文化博物馆已然成为中外葫芦文化爱好者的“目的地”和交流窗口,新西兰国会议员、国会教育与科学委员会主席杨健博士,苏格兰学者Brian Daniel Swift教授、韩国学者金锡起教授和徐美英教授、非洲几内亚学者卡巴先生等,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来这里谈文化、赏藏品,感受中华葫芦文化的绚丽多姿,共话中外交流的美好前景。
扈鲁教授将毕生心血投入到葫芦文化事业中,攀登了个人艺术研究之路的一座高峰。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有着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开阔的国际视野,以葫芦文化为载体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弘扬着伟大的丝路精神,开拓了世界各国文化艺术交流的全新领域。对于葫芦文化之爱好异于常人的“痴”,对于葫芦文化之研究彪炳学界的“深”,对于葫芦文化之传播形成世界影响的“广”,使他赢得众多国际友人的赞誉,曾与他有过深入交流的韩国学者金锡起先生说:“扈鲁先生对葫芦文化研究的深入与执着令我十分感动,我了解了葫芦所蕴含的美好寓意,深切感受到了扈鲁先生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文化的无比执着……就像通过丝绸之路,古代中国向全世界传播文化一样,相信今后葫芦文化会伴随“一带一路”走向全球化,其研究成果将贯穿整个世界,成为全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参观了扈鲁的收藏、畅听了“扈鲁与葫芦的故事”的新西兰国会议员杨健博士,同样对这位“葫芦王”赞不绝口:“扈鲁先生对葫芦文化事业的执著令人感动,取得的成果令人敬仰。他从社会和民族人类发展的角度研究葫芦,为我们呈现的不仅仅是文化,还有艺术和历史。这既是扈鲁先生对民族历史与中国文化的贡献,更是对人类文明与世界文化的贡献。”
使命在肩,初心如磐。自专注葫芦文化开始,扈鲁一天天、一年年,一直坚定地走在研究传播葫芦文化的道路上,从未有过动摇,从未想过放弃。他以葫芦为沟通的“桥梁”、对话的“语言”、友谊的“纽带”,把中外葫芦文化通过书画、实物、历史故事连接在一起,把各国葫芦爱好者团结汇聚在一起。相信葫芦文化内涵一定随着交流传播的扩展而不断的丰富、提升、创新和发展,中外友谊也一定会在交流互鉴中不断升华。
官方网站:http://www.dlcygl.com/
地址:重庆市九龙坡区九龙工业园区
全国热线:183-2324-4401
技术支持:b体育技术部
备案号:蜀ICP备12009302号-2